1.大學都市計畫教育定位之參考資訊主要應以當前社會環境事實及未來社會需要為主,而以學生學習興趣、國家政策的導向、各國課程發展趨勢及可運用的教育資源為輔。
2.課程決策過程影響課程設計的良窳,而課程設計的主體是學生,為使課程設計能滿足學生、教師與未來社會的需求,實有必要就現行課程委員會組織辦法做一檢討。
3.課程設計過程中,應讓學生、系(所)學長(姊)及實務界代表等,一同參與課程設計的工作。如此,不僅可反應意見以使課程設計力求完善,亦可監督課程決策過程以使決策民主化、合理化。
4.民眾參與、成長管理、永續發展、都市防災等方面,是今後都市計畫工作必須加強重視的課題,而這些議題的討論也應受到規劃教育學術單位的重視,且應適度的安排到課程中。
5.由於大環境的劇烈變化,近年來有關課程方面的改革與檢討受到學術界相當程度的重視,故在不斷變遷的社會潮流下,有關都市計畫教育定位與課程設計方面的檢討,除了應重視社會環境變遷對規劃教育之影響外,也應發揮規劃教育的社會功能,以協助社會解決都市問題。
6.大三的實習課程,應強調的是「規劃程序」的實際操作與演練,包括:(1)實習(Ⅰ):以台灣都市計畫作業程序為主題(2)實習(Ⅱ):以都市設計等實質環境規劃與設計為主題。大四的實習課程,應強調的主題是「社會行動」的實際操作與演練,包括:(1)實習(Ⅲ):社區總體營造。(2)實習(Ⅳ):社區議題。
7.規劃教育的核心課程,建議如下:
(1)規劃理論課程:為從事都市計畫實務工作之基礎,指都市研究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都市的社會、經濟、空間及政治之間的互動研究。並包括與都市專業所共同相關的技術與方法、都市居住環境及其動態發展的相關知識。
(2)規劃方法課程:係指從事規劃工作所需之方法與工具,包括空間分析與地理資訊系統、量化方法、計畫與方案評估、規劃的方法。
(3)實習課程:提供解決問題、培養科際整合能力的實務經驗,並以「做中學」的方式印證所學,藉由團隊工作的處事經驗,培養協商與談判、溝通、簡報、經營管理等能力,並透過討論等方式,使學生具有專業倫理觀念與(二)都市計畫教育制度
8.在兼顧現實與未來環境需求之情況下,可以考慮在大學以外的教育體制中,籌設有關都市計畫方面的科系,以加強推廣都市計畫教育,發揮應有的功能。
9.為使都市計畫在職人士,有機會透過學校教育接觸新知、傳承經驗,也可考量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結合完善的配套措施,為在職人士提供「回流教育」的機會,授予文憑證書,以增進規劃者的專業知識,進而提昇規劃品質。
10.各級學校都市計畫相關科系及研究所,可以嘗試聯合成立「規劃學校協會」,透過校際交流等方式,提供師生觀摩學習與經驗傳承的機會,並擔負評鑑教育課程與教學品質的角色,以藉由定期檢討國內規劃教育課題的機制,達到改善規劃教育品質的目的。
11.嘗試創立「規劃與教育研究」期刊,作為師生「發表學習成果」、「交換學習與教學經驗」的園地。並可藉此廣納各界意見,透過批判的角度與反省、思考的互動模式,為國內規劃教育改革方向,提出理想的發展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