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20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近幾年部落格盛行,功能多又免費,都市計畫實習課程或相關課程,如果能要求學生每星期將自己的實習成果或學習心得於部落格發表,彼此觀摩,互相評論,創造話題,增加師生對話的空間與機會,對提升都市計畫之學習效果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瀏覽其他部落格,就會發現已經有很多教師這麼做了!
都市計畫大師在哪裡?
大學都市計畫教育中,都市計畫實習課程是重頭戲,其重要性就像是建築系的建築設計課程一樣重要,如果沒有了實習,都市計畫課程似乎很難和現實社會連結,如果沒有在實習課程中嘗試錯誤,恐怕也很難記取寶貴的經驗,但太多的實習課程,會佔用學生太多的時間,精疲力竭的情形,反而事倍功半,學習效果也會打折扣。如果大學階段,未能好好思索都市計畫的社會責任,無論怎麼樣增加實習課程,也無法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規劃師。
醫生是以醫治病人為主要工作,學都市計畫的人,是否能夠找到都市問題,對症下藥,拯救都市?大學裡的都市計畫大師,能夠讓我們的學生有什麼感動?有什麼啟發?有什麼共鳴?在國外,越是基礎的課程,越是重要,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師,往往也教授基礎的課程,因為大學新鮮人,需要大師深入淺出的教授知識,引起興趣,培養專研知識的能力。我們的學生在學校裡找得到都市計畫大師嗎?
學都市計畫的人,最應該具有擔任鄉(鎮、市)長或縣(市)首長的資格,但願意真正投入都市政治環境中,實現理念的人,似乎不多。大多數的學者也都是被動的成為副手,而不是真正主動積極的投入政治現實環境中。
爾虞我詐的現實政治環境,或許也是蛋頭學者,暫時走出象牙塔,揮別老花眼的困擾(博覽群書,引起老眼昏花),實現理念的試驗場所!如果學者能成為政治家,而不是政客,臺灣的政治環境或許才會有些許的改善。
醫生是以醫治病人為主要工作,學都市計畫的人,是否能夠找到都市問題,對症下藥,拯救都市?大學裡的都市計畫大師,能夠讓我們的學生有什麼感動?有什麼啟發?有什麼共鳴?在國外,越是基礎的課程,越是重要,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師,往往也教授基礎的課程,因為大學新鮮人,需要大師深入淺出的教授知識,引起興趣,培養專研知識的能力。我們的學生在學校裡找得到都市計畫大師嗎?
學都市計畫的人,最應該具有擔任鄉(鎮、市)長或縣(市)首長的資格,但願意真正投入都市政治環境中,實現理念的人,似乎不多。大多數的學者也都是被動的成為副手,而不是真正主動積極的投入政治現實環境中。
爾虞我詐的現實政治環境,或許也是蛋頭學者,暫時走出象牙塔,揮別老花眼的困擾(博覽群書,引起老眼昏花),實現理念的試驗場所!如果學者能成為政治家,而不是政客,臺灣的政治環境或許才會有些許的改善。
2007/11/27
規劃教育之優勢環境
台灣規劃教育之優勢環境可分別從規劃思潮與背景、法令制度與政策環境等方面來探討。
一、規劃思潮與背景
欲瞭解台灣的規劃思潮發展與規劃環境演變之情形,可分別從戰前(民國34年以前)、戰後至60年代、6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至今等四個階段來觀察。
(一)戰前(民國34年以前)
台灣的都市計畫事務,在二次大戰前皆由日本的技術人員擔任,這些規劃者雖接受日本的都市計畫教育,但西方城市的形式與規劃理念,也間接的透過這些規劃者而影響台灣的都市規劃,而台灣許多都市的發展脈絡也在此時期奠下基礎並略見雛形。
(二)戰後至60年代
戰後由於日本的技術人員被遣送回國,台灣的都市計畫人才頓顯空虛。此後的二十年間,不得不以建築、土木以及地政等專業背景人員充任各種層次的規劃與執行實務(王鴻楷,民83)。換言之,台灣在戰前缺乏本土都市計畫人才,戰後大部份皆以非都市計畫專業背景人員擔任規劃工作。
此時期在政治上屬威權體制,經濟上由於美援的協助以及戰後接收日本殖民政府產業設施的基礎,原先因戰亂而凋敝的經濟已有了起色,而以國內市場為著眼點的「進口替代」為本階段的主要特色。此時期之都市化步調尚非快速,由非都市計畫背景人員從事規劃工作,雖可勉強應付作業的要求,但其規劃品質不免受到影響,另一方面,這些以土木工程技術為教育背景的規劃人員,著重的是實質面的問題解決,以「解決實質環境問題」為導向的規劃工作為其重點,而忽略了非實質面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等結構性問題。
(三)60年代至90年代
經濟上快速成長,從「進口替代」時期逐漸改採以外貿為主導的「出口導向」時期。隨著經濟的成長與城鄉移民的陸續增加,台灣的都市化現象日深,伴隨而來的都市問題也日益嚴重。國人對此缺乏應付的經驗,乃洽請聯合國派遣都市專家顧問團來台協助,我國為配合該團工作,於行政院經濟合作委員會下成立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
60年代初期在聯合國顧問孟森夫婦的指導下,引進西方先進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空間計畫」規劃思潮,與當時國家高度經濟發展與建設成長需求相契合,帶動都會區域計畫之思潮與發展。七0年代為了配合經濟發展,台灣地區乃加速推動都市及區域計畫,歐美環境都市規劃運動及計量分析方法的蓬勃發展,大大影響了台灣地區都市規劃策略及都教育發展的方向(張景森&何芳子,民86)。八0年代影響台灣地區都市規劃策略及都市計畫教育發展方向的有:都市發展資訊系統,新馬克斯理論與社會分析、公私合營規劃運動、都市成長管理、受益者付費與開發許可制度等思潮。
(四)90年代至今
解嚴後民主聲浪持續高漲,民眾參與、社區組織及環保意識等逐漸受重視,而社區總體營造、都市永續發展、都市行銷、環境經營、都市防災等觀念亦逐漸應用到規劃實務中。
此外,海峽兩岸互動程度比以往提高許多,台商前往投資的人數與金額亦逐年增加,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台灣經濟不僅在亞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全球的金融市場中亦佔有一席之地。在鼓勵台商前往海外投資之餘,也應提供適當的環境與誘因,以吸引國外企業投資並使國內廠商根留台灣,為達此目的,規劃良好的投資環境並提供具有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土地規劃與開發人員,以協助解決土地規劃與開發事宜,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台灣目前雖已建立都市計畫技師的制度,但因相關法令未配合規劃環境變遷作修正,故其工作範疇並不明確,也未真正發揮應有之功能。
由社會環境變遷對規劃之影響,可知台灣地區早期的都市計畫工作,強調實質環境的規劃與實質問題的解決,是一種以「問題導向」為主的規劃工作,屬於「為民規劃」的規劃形式。自60年代以來,政府以發展經濟導向為主的政策,使都市規劃專業呈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協助資本累積」的角色。近年來,隨著都市化日趨明顯與都市問題日益浮現的情況,都市問題的解決與都市計畫工作及人才的培育也逐漸受到重視。此外,在政治民主化與社會多元化的影響下,規劃者也涉入政治決策過程,其溝通、談判與協商的角色也日益受到重視,規劃工作也轉向為「與民規劃」的形式。
二、法令制度與政策環境
探討法令制度與政策環境的演變,可作為都市計畫教育課程修正調整之參考,分述如下:
(一)計畫體系的確立
1.都市計畫概念的引進:民國49年修訂公佈之都市計畫法,將30年代以後的歐美城市規劃概念納入,如區域計畫、獎勵私人投資公共設施及舉辦公開展覽、私人團體得提出意見之民眾參與方式等。
2政策指引方針的建立:民國68年行政院核定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後,給予台灣地區區域與都市的發展有一長期性的政策指引及努力的方針。
3.民國84年舉辦國土綜合開發研討會,決定將計畫體系由三級改為兩級,並採用開發許可制。
(二)民眾參與之計畫導向
1.民國40年代以前,規劃過程被批評為一黑箱作業,民眾對計畫只有接受與被告知的權力。
2.到了50年代,經都市計畫法的規範後,都市計畫在擬定呈報後,民眾可以在公告展覽的三十天內,提出書面意見,作為核定該都市計畫的參考。
3.民國60年代以後民眾參與的方式已獲改善,亦即在都市計畫草案完成後,辦理公開展覽及說明會,民眾可提出意見,作為審議都市計畫之參考。
(三)發展管制的演進
1.40年代以前,都市計畫土地使用特別強調「防空避難」的重要性,土地使用分區的觀念甚為薄弱。
2.50年代,許多都市計畫承襲日據時代,在土地使用管制方面採負面列舉;在密度管制方面,主要仍以建蔽率與建築物高度兩項規範為主。
3.60年代,為促進都市土地的有效利用,在密度的管制方面,更進一步規定建築容積率、基地面積及後院、側院的深度與寬度等;在土地使用管制方面開始改以正面列舉方式,管制方式又較過去規定更加嚴格。
4.民國84年訂頒農地釋出方案,以總量管制方式釋出農地,採用開發許可制。
5.民國85年在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訂定有關都市設計與都市防災計畫之規定。此外,並在北、中、南、東四個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案中,引進成長管理觀念。
(四)都市更新
1.民國60年代後開始辦理都市更新,因採重點式更新,多屬局部性或應急措施,由於推動阻力大且政府欠缺財源,加上缺乏長期性都市更新計畫,以致無法徹底發揮都市更新的功能。
2.歷經60年代、70年代的發展,都市更新工作仍因長久欠缺完整法令規範,加上主管機關與業務執行方面的定位不明確,使得更新工作之推動仍倍感困難。
3.新修訂之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規定「舊市區更新地區」等,必須辦理都市設計,納入細部計畫。
(五)環境影響評估
90年代在加速公共財民營化政策下,鼓勵民間投資興辦公共建設及資訊化與國際化發展政策下,積極規劃特定專用區計畫及建設,於民國83年訂頒「環境影響評估法」,正式推動環境影響評估之開發許可制。就環境保護觀點,管制並禁止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開發行為,扭轉產業發展經濟掛帥之都市規劃及發展方向。
三、優勢環境對都市計畫教育之影響
陳博雅(民86)認為下述之台灣地區優勢大環境的變化,將對台灣都市計畫教育產生相當程度的衝擊。
(一)時代潮流之優勢大環境
1.高齡化: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醫療衛生的進步及生活水準的提昇,台灣人口結構已步入高齡化。
2.休閒化:追求休閒化的居住環境,觀光休閒遊憩的需求與發展將更成為社會的主流之一。
3.永續化:生態國家、生態城市及生態社區為今後從事都市計畫所面對的新觀念。
4.資訊化:空間資訊化與地理資訊系統勢必改變都市空間規劃之觀念。
(二)政府重要政策之優勢大環境
新的國土綜合開發計畫與營建政策白皮書中所列舉的總目標,將會對規劃專業與規劃教育產生影響。前者擬建立發展許可制、地方自治及規劃權授予民間等作法,而後者之總目標如下:
1.建立有公平效率之營建管理與永續發展經營制度。
2.創造高品質之生產與生活環境。
3.落實國土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
4.追求區域及城鄉均衡發展。
5.建設具地方特色之現代化都市。
綜觀上述規劃優勢環境變遷對都市計畫教育之影響,可以歸納為下列幾點:
1.計畫體系的建立與規劃思潮的演變,影響所及為規劃者角色之扮演與人才之培育工作受到挑戰與反省。
2.規劃優勢環境之發展與法令政策制度的相繼建立,促使規劃教育中的實習課程,大部份均以當前社會發展中的課題為討論的重點。
3.新制度的建立與新觀念的引進,使得規劃教育之發展與改革、都市計畫技師制度之建立受到重視。
4.在變動快速的大環境中,規劃者應能敏銳的觀察都市發展課題,與政治、經濟、社會脈動間的衝突問題,應能加以分析、評估,並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改善方案。
5.在日趨多元與複雜的規劃環境中,規劃人才的培育與社會環境脈動應是息息相關的,而規劃教育課程應能反應時代趨勢,規劃者則應具備豐富的知識與專業技術。
6.在工業化、都市化與民主化之變遷趨勢中,規劃教育應重視溝通、協調與管理能力之培養。
7.民眾參與、成長管理與永續發展等方面,是今後都市計畫工作必須加強重視的課題,而這些議題的討論也應受到規劃教育學術單位的重視,且應適度的安排到課程中。
8.都市的建設與發展除考量經濟觀點外,也應從人與環境共生的觀點,繼續加強文化保存、環保與生態維護的工作,而規劃教育也應加強環境生態方面的課程。
9.由於大環境的劇烈變化,近年來有關課程方面的改革與檢討受到學術界相當程度的重視,故在不斷變遷的社會潮流下,有關都市計畫教育定位與課程設計方面的檢討,除了應重視社會環境變遷對規劃教育之影響外,也應發揮規劃教育的社會功能,以協助社會解決都市問題。
一、規劃思潮與背景
欲瞭解台灣的規劃思潮發展與規劃環境演變之情形,可分別從戰前(民國34年以前)、戰後至60年代、6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至今等四個階段來觀察。
(一)戰前(民國34年以前)
台灣的都市計畫事務,在二次大戰前皆由日本的技術人員擔任,這些規劃者雖接受日本的都市計畫教育,但西方城市的形式與規劃理念,也間接的透過這些規劃者而影響台灣的都市規劃,而台灣許多都市的發展脈絡也在此時期奠下基礎並略見雛形。
(二)戰後至60年代
戰後由於日本的技術人員被遣送回國,台灣的都市計畫人才頓顯空虛。此後的二十年間,不得不以建築、土木以及地政等專業背景人員充任各種層次的規劃與執行實務(王鴻楷,民83)。換言之,台灣在戰前缺乏本土都市計畫人才,戰後大部份皆以非都市計畫專業背景人員擔任規劃工作。
此時期在政治上屬威權體制,經濟上由於美援的協助以及戰後接收日本殖民政府產業設施的基礎,原先因戰亂而凋敝的經濟已有了起色,而以國內市場為著眼點的「進口替代」為本階段的主要特色。此時期之都市化步調尚非快速,由非都市計畫背景人員從事規劃工作,雖可勉強應付作業的要求,但其規劃品質不免受到影響,另一方面,這些以土木工程技術為教育背景的規劃人員,著重的是實質面的問題解決,以「解決實質環境問題」為導向的規劃工作為其重點,而忽略了非實質面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等結構性問題。
(三)60年代至90年代
經濟上快速成長,從「進口替代」時期逐漸改採以外貿為主導的「出口導向」時期。隨著經濟的成長與城鄉移民的陸續增加,台灣的都市化現象日深,伴隨而來的都市問題也日益嚴重。國人對此缺乏應付的經驗,乃洽請聯合國派遣都市專家顧問團來台協助,我國為配合該團工作,於行政院經濟合作委員會下成立都市建設及住宅計畫小組。
60年代初期在聯合國顧問孟森夫婦的指導下,引進西方先進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空間計畫」規劃思潮,與當時國家高度經濟發展與建設成長需求相契合,帶動都會區域計畫之思潮與發展。七0年代為了配合經濟發展,台灣地區乃加速推動都市及區域計畫,歐美環境都市規劃運動及計量分析方法的蓬勃發展,大大影響了台灣地區都市規劃策略及都教育發展的方向(張景森&何芳子,民86)。八0年代影響台灣地區都市規劃策略及都市計畫教育發展方向的有:都市發展資訊系統,新馬克斯理論與社會分析、公私合營規劃運動、都市成長管理、受益者付費與開發許可制度等思潮。
(四)90年代至今
解嚴後民主聲浪持續高漲,民眾參與、社區組織及環保意識等逐漸受重視,而社區總體營造、都市永續發展、都市行銷、環境經營、都市防災等觀念亦逐漸應用到規劃實務中。
此外,海峽兩岸互動程度比以往提高許多,台商前往投資的人數與金額亦逐年增加,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台灣經濟不僅在亞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全球的金融市場中亦佔有一席之地。在鼓勵台商前往海外投資之餘,也應提供適當的環境與誘因,以吸引國外企業投資並使國內廠商根留台灣,為達此目的,規劃良好的投資環境並提供具有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土地規劃與開發人員,以協助解決土地規劃與開發事宜,是不容忽視的。然而,台灣目前雖已建立都市計畫技師的制度,但因相關法令未配合規劃環境變遷作修正,故其工作範疇並不明確,也未真正發揮應有之功能。
由社會環境變遷對規劃之影響,可知台灣地區早期的都市計畫工作,強調實質環境的規劃與實質問題的解決,是一種以「問題導向」為主的規劃工作,屬於「為民規劃」的規劃形式。自60年代以來,政府以發展經濟導向為主的政策,使都市規劃專業呈現「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協助資本累積」的角色。近年來,隨著都市化日趨明顯與都市問題日益浮現的情況,都市問題的解決與都市計畫工作及人才的培育也逐漸受到重視。此外,在政治民主化與社會多元化的影響下,規劃者也涉入政治決策過程,其溝通、談判與協商的角色也日益受到重視,規劃工作也轉向為「與民規劃」的形式。
二、法令制度與政策環境
探討法令制度與政策環境的演變,可作為都市計畫教育課程修正調整之參考,分述如下:
(一)計畫體系的確立
1.都市計畫概念的引進:民國49年修訂公佈之都市計畫法,將30年代以後的歐美城市規劃概念納入,如區域計畫、獎勵私人投資公共設施及舉辦公開展覽、私人團體得提出意見之民眾參與方式等。
2政策指引方針的建立:民國68年行政院核定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後,給予台灣地區區域與都市的發展有一長期性的政策指引及努力的方針。
3.民國84年舉辦國土綜合開發研討會,決定將計畫體系由三級改為兩級,並採用開發許可制。
(二)民眾參與之計畫導向
1.民國40年代以前,規劃過程被批評為一黑箱作業,民眾對計畫只有接受與被告知的權力。
2.到了50年代,經都市計畫法的規範後,都市計畫在擬定呈報後,民眾可以在公告展覽的三十天內,提出書面意見,作為核定該都市計畫的參考。
3.民國60年代以後民眾參與的方式已獲改善,亦即在都市計畫草案完成後,辦理公開展覽及說明會,民眾可提出意見,作為審議都市計畫之參考。
(三)發展管制的演進
1.40年代以前,都市計畫土地使用特別強調「防空避難」的重要性,土地使用分區的觀念甚為薄弱。
2.50年代,許多都市計畫承襲日據時代,在土地使用管制方面採負面列舉;在密度管制方面,主要仍以建蔽率與建築物高度兩項規範為主。
3.60年代,為促進都市土地的有效利用,在密度的管制方面,更進一步規定建築容積率、基地面積及後院、側院的深度與寬度等;在土地使用管制方面開始改以正面列舉方式,管制方式又較過去規定更加嚴格。
4.民國84年訂頒農地釋出方案,以總量管制方式釋出農地,採用開發許可制。
5.民國85年在都市計畫通盤檢討訂定有關都市設計與都市防災計畫之規定。此外,並在北、中、南、東四個區域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案中,引進成長管理觀念。
(四)都市更新
1.民國60年代後開始辦理都市更新,因採重點式更新,多屬局部性或應急措施,由於推動阻力大且政府欠缺財源,加上缺乏長期性都市更新計畫,以致無法徹底發揮都市更新的功能。
2.歷經60年代、70年代的發展,都市更新工作仍因長久欠缺完整法令規範,加上主管機關與業務執行方面的定位不明確,使得更新工作之推動仍倍感困難。
3.新修訂之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規定「舊市區更新地區」等,必須辦理都市設計,納入細部計畫。
(五)環境影響評估
90年代在加速公共財民營化政策下,鼓勵民間投資興辦公共建設及資訊化與國際化發展政策下,積極規劃特定專用區計畫及建設,於民國83年訂頒「環境影響評估法」,正式推動環境影響評估之開發許可制。就環境保護觀點,管制並禁止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開發行為,扭轉產業發展經濟掛帥之都市規劃及發展方向。
三、優勢環境對都市計畫教育之影響
陳博雅(民86)認為下述之台灣地區優勢大環境的變化,將對台灣都市計畫教育產生相當程度的衝擊。
(一)時代潮流之優勢大環境
1.高齡化: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醫療衛生的進步及生活水準的提昇,台灣人口結構已步入高齡化。
2.休閒化:追求休閒化的居住環境,觀光休閒遊憩的需求與發展將更成為社會的主流之一。
3.永續化:生態國家、生態城市及生態社區為今後從事都市計畫所面對的新觀念。
4.資訊化:空間資訊化與地理資訊系統勢必改變都市空間規劃之觀念。
(二)政府重要政策之優勢大環境
新的國土綜合開發計畫與營建政策白皮書中所列舉的總目標,將會對規劃專業與規劃教育產生影響。前者擬建立發展許可制、地方自治及規劃權授予民間等作法,而後者之總目標如下:
1.建立有公平效率之營建管理與永續發展經營制度。
2.創造高品質之生產與生活環境。
3.落實國土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
4.追求區域及城鄉均衡發展。
5.建設具地方特色之現代化都市。
綜觀上述規劃優勢環境變遷對都市計畫教育之影響,可以歸納為下列幾點:
1.計畫體系的建立與規劃思潮的演變,影響所及為規劃者角色之扮演與人才之培育工作受到挑戰與反省。
2.規劃優勢環境之發展與法令政策制度的相繼建立,促使規劃教育中的實習課程,大部份均以當前社會發展中的課題為討論的重點。
3.新制度的建立與新觀念的引進,使得規劃教育之發展與改革、都市計畫技師制度之建立受到重視。
4.在變動快速的大環境中,規劃者應能敏銳的觀察都市發展課題,與政治、經濟、社會脈動間的衝突問題,應能加以分析、評估,並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改善方案。
5.在日趨多元與複雜的規劃環境中,規劃人才的培育與社會環境脈動應是息息相關的,而規劃教育課程應能反應時代趨勢,規劃者則應具備豐富的知識與專業技術。
6.在工業化、都市化與民主化之變遷趨勢中,規劃教育應重視溝通、協調與管理能力之培養。
7.民眾參與、成長管理與永續發展等方面,是今後都市計畫工作必須加強重視的課題,而這些議題的討論也應受到規劃教育學術單位的重視,且應適度的安排到課程中。
8.都市的建設與發展除考量經濟觀點外,也應從人與環境共生的觀點,繼續加強文化保存、環保與生態維護的工作,而規劃教育也應加強環境生態方面的課程。
9.由於大環境的劇烈變化,近年來有關課程方面的改革與檢討受到學術界相當程度的重視,故在不斷變遷的社會潮流下,有關都市計畫教育定位與課程設計方面的檢討,除了應重視社會環境變遷對規劃教育之影響外,也應發揮規劃教育的社會功能,以協助社會解決都市問題。
都市計畫教育研究文獻之初探
一、國內都市計畫教育之相關研究
國內都市計畫教育之發展史只有四十幾年,就所收集到的資料中可以發現,國內有關都市計畫教育研究的文獻並不多,而對都市計畫教育課程做評鑑與研究的更是欠缺。茲就相關文獻與研究報告說明如下:
莊翰華(民73)對台灣規劃教育的建議為:(1)瞭解規劃的理論與精神(2)瞭解規劃形式的轉變(3)瞭解計畫時間的領域(4)瞭解計畫之本質(5)瞭解計畫之空間領域(6)建立適應性的計畫教育(7)設備與學習環境之改善。
李瑞麟(民76)在調查研究中發現,規劃者認為最重要也最需要再教育的管理技術是一般性的管理技術,也就是如何督導部下工作的管理方法。此外,他在相關的研究中指出,大學部與碩士班的規劃教育應注重通識教育,尤其要加強語文溝通的訓練與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而課程設計要根據正確具體的教育目標,需考慮:(1)對規劃本質有正確的認識(2)根據我國規劃界當前的需要與未來的發展(3)先進國家的規劃教育經驗(4)考量學校的師資及其它條件。
呂瓊志(民83)認為(1)都市計畫專業教育重理論而輕實務,且責任道德的培養不足(2)規劃與實質環境的處理課程較多,政治、公共決策、開發及經營管理的課程較少(3)機關實習課程不受重視。
劉曜華(民85)認為台灣都市計畫教育起步較晚,從早期的外國援助到近期的本土人才的投入,教育的成效與都市計畫人力資源的提昇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直接關係,這不但是資源的浪費,也嚴重影響都市計畫的發展。這其中又以都市計畫專業人員未能進入地方基層單位服務進而發揮專長,最為嚴重。
黃慶銘(民86)指出專業技師教育之改進應(1)增設環境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課程(2)培養都市計畫者對本身、民眾及社會應有的權利及道德責任感(3)增加學生校外實務技術的操作課程,達到理論及實務並重(4)增加專業規劃者進修之機會。
林建元(民86)認為探討未來土地規劃教育的發展方向,必須先認識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專業人員,並指出理想的土地規劃專業人員應具備下列條件:(1)良好的溝通能力(2)良好的團隊工作態度(3)宏觀的問題認識能力(4)前瞻的思考方式(5)專業的分析能力(6)人本的社會關懷(7)永續的發展理念。
林將財&洪海(民86)認為規劃教育應使學生具有(1)整合相關課題的能力及寬闊的國際觀(2)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的能力(3)經營管理、財務分析與行政能力。此外,並建議課程設計應加強學生對人性真正價值的認知、對社區的關懷及其評估的價值觀,且認為應訓練規劃者能注重環境的三生(生活、生產、生態)與四化(人性化、資訊化、國際化、永續化)。
在規劃教育相關議題研討方面,則有都市計畫教育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民86)及土地規劃教育教學研討會(中興大學,民86)等會議,提供機會給規劃教育單位來討論規劃教育課題,然其內容多為國外規劃教育發展趨勢、國內教育現況報告與相關課題之探討,並未針對規劃系所師生進行意見調查。
由上可知,國內對規劃教育議題方面之研究,尚屬起步階段,探討之主題主要可以分為下列幾類:都市計畫專業與都市計畫者的角色、都市計畫理論與規劃專業、都市計畫教育目標與課程、都市計畫技師制度建立與改善、規劃教育發展思潮等方面。這些研究有部份牽涉到規劃教育之課程設計與目標之定位發展等方面的議題,基本上,討論的著眼點是以計畫本質為主,並配合規劃專業課題之探討,但忽視了規劃教育乃規劃專業實踐與規劃者認知態度建立之重要機制。
二、國外都市計畫教育之相關研究
四十年前,美國規劃教育學者Harvey Perloff(1957)所著的“Education for Planning:City,State and Regional”為現代規劃教育提供了藍圖,文中指出規劃教育的核心課程包括(1)計畫的基礎知識(2)基本方法與工具(3)解決問題的實務經驗等三個層面,然而並未詳細指出何謂計畫的基礎知識。此外,他提出的「具有一項專長的通才」(a generalist with a specialty)教育理念,深遠的影響了各國規劃教育模式之發展。
然而,四十年後,他的學生Friedmann(1996)提出相反的觀點,認為新的規劃教育模式應倒轉過來,強調「通才中的專才」教育模式才能使學生精通一項具有堅固知識基礎的規劃專長,以符合時代潮流所需。主要係基於下列諸多因素:(1)規劃觀念與規劃者的角色已改變(2)學術領域與規劃市場中,競爭者愈來愈多(3)規劃者在政府部門的角色地位下降,越來越多的規劃者在私部門工作(4)資本主義全球化日趨明顯(5)都市之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變遷快速。
堅固的知識基礎包括:(1)都市居住環境及其動態發展的相關知識(2)與都市專業所共同相關的技術與方法。課程內容應包括:(1)歷史、理論與當代規劃實務(2)量化方法(3)空間分析與地理資訊系統(3)溝通、團隊工作、說服力(4)協商與談判(5)計畫與方案評估(6)專業倫理。此外,他認為在專業分工的動態市場中,如何使規劃師保有更多的競爭力,是設計核心課程時的首要目標。然而,新的規劃教育理念是否會對下個世紀的規劃教育產生重大影響,尚待觀察。
Wildavosky(1973)認為規劃教育近來受到很多的挑戰與批評,原因是規劃教育無所不包,課程內容非常的凌亂。少數大學為此曾進行檢討研究,重點在如何凝聚共同的核心課程:(1)社會、經濟、空間及政治之間的互動(2)規劃理論(3)規劃的方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第一項之外,並沒有固定的內涵,爭辯仍在繼續進行。
Niebanck(1988)則認為規劃教育之課程改善,有下列幾個方面:(1)教學的改善-老師要啟發學生(2)課程的整合-思考(3)大學教育的多元化-與社會緊密結合(4)博士教育的改良-應廣泛吸收各領域(5)各國學生的服務-人人平等(6)作業程序的基本研究-本行的認知(7)真實確切的行動-能知還要能力行。
Happer & Stein(1992)認為規劃的課程應包括應用心理學、道德理論及政治理論,而規劃教育應具有整合性與跨學科性,且認為規劃實務應建立在堅固的理論的議題上。
規劃是否為一個學科的辯論,也受到廣泛的討論,許多學者(Cullingworth,1970;Rich & Warren,1980;Brook,1993;Lucy,1994)認為規劃學術為跨學門的學科,不容易與其它學科劃定非常清楚的界限。
Patton & Reed(1988)則認為,經過長久的奮鬥及發展,已有幾個專門研究重點為規劃學界所認同,包括(1)土地利用規劃(2)政策規劃及管理(3)交通規劃(4)住宅及社區規劃(5)人類服務規劃(human services planning)(6)歷史古蹟維護規劃(7)經濟及資源開發規劃(8)環境政策規劃(9)國際發展規劃(10)都市設計及實質規劃(11)電腦規劃。
Friedmann & Kuester(1994)則在歸納整理相關文獻後,認為對規劃教育具有高代表性建議的方向有三方面:(1)規劃教育應更重實務與社會價值(2)規劃教育應培養具有行動取向、以社區為中心的領導者(3)規劃教育應教授理論與知識。此外,近來有關如何讓大學在社會上扮演著教學、研究與服務的角色與功能,並發揮規劃教育的影響力等議題之討論也日益受到重視。
在教育發展方面,Thomas(1996)指出規劃教育範型主要有:(1)單一文化(2)多元論(3)異中求同等三種類型。其中,「異中求同」的都市計畫教育典範為當代都市計畫教育的主要走向,且都市計畫教育的發展有繼續朝向科際整合與社會行動取向的趨勢。
在影響規劃教育因素方面,Perloff & Klett(1974)認為規劃教育同時受到社會大環境的變遷、政府所施行的計畫及規劃在實際上的應用情形等因素之影響。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規劃教育之發展議題與趨勢為:
1.規劃教育研究的議題包羅萬象,主要可分為規劃專業範疇與核心知識之界定、規劃教育理念與規劃者角色定位之探討、課程設計與規劃教育之功能等方面。
2.Perloff的規劃教育理念,長久以來影響國內外規劃教育之發展,但近來受到美國規劃教育學界廣泛的討論,國內也開始注意檢討規劃教育走向及課程設計等議題。
3.規劃教育目標與型式的多元發展及課程內容的多樣化,模糊了規劃教育定位與課程的發展走向。
4.規劃專業具有多樣性,課程內容也呈現跨學科領域的特性,但在界定規劃核心課程方面,尚受到廣泛討論。
5.規劃專業有朝向社會行動的趨勢,規劃教育也日益重視社區服務,並認為規劃實務應建構在堅固的理論知識基礎上。
6.規劃專業的競爭對象日益增多,愈來愈多的規劃者在私部門工作。
國內都市計畫教育之發展史只有四十幾年,就所收集到的資料中可以發現,國內有關都市計畫教育研究的文獻並不多,而對都市計畫教育課程做評鑑與研究的更是欠缺。茲就相關文獻與研究報告說明如下:
莊翰華(民73)對台灣規劃教育的建議為:(1)瞭解規劃的理論與精神(2)瞭解規劃形式的轉變(3)瞭解計畫時間的領域(4)瞭解計畫之本質(5)瞭解計畫之空間領域(6)建立適應性的計畫教育(7)設備與學習環境之改善。
李瑞麟(民76)在調查研究中發現,規劃者認為最重要也最需要再教育的管理技術是一般性的管理技術,也就是如何督導部下工作的管理方法。此外,他在相關的研究中指出,大學部與碩士班的規劃教育應注重通識教育,尤其要加強語文溝通的訓練與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而課程設計要根據正確具體的教育目標,需考慮:(1)對規劃本質有正確的認識(2)根據我國規劃界當前的需要與未來的發展(3)先進國家的規劃教育經驗(4)考量學校的師資及其它條件。
呂瓊志(民83)認為(1)都市計畫專業教育重理論而輕實務,且責任道德的培養不足(2)規劃與實質環境的處理課程較多,政治、公共決策、開發及經營管理的課程較少(3)機關實習課程不受重視。
劉曜華(民85)認為台灣都市計畫教育起步較晚,從早期的外國援助到近期的本土人才的投入,教育的成效與都市計畫人力資源的提昇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直接關係,這不但是資源的浪費,也嚴重影響都市計畫的發展。這其中又以都市計畫專業人員未能進入地方基層單位服務進而發揮專長,最為嚴重。
黃慶銘(民86)指出專業技師教育之改進應(1)增設環境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課程(2)培養都市計畫者對本身、民眾及社會應有的權利及道德責任感(3)增加學生校外實務技術的操作課程,達到理論及實務並重(4)增加專業規劃者進修之機會。
林建元(民86)認為探討未來土地規劃教育的發展方向,必須先認識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專業人員,並指出理想的土地規劃專業人員應具備下列條件:(1)良好的溝通能力(2)良好的團隊工作態度(3)宏觀的問題認識能力(4)前瞻的思考方式(5)專業的分析能力(6)人本的社會關懷(7)永續的發展理念。
林將財&洪海(民86)認為規劃教育應使學生具有(1)整合相關課題的能力及寬闊的國際觀(2)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的能力(3)經營管理、財務分析與行政能力。此外,並建議課程設計應加強學生對人性真正價值的認知、對社區的關懷及其評估的價值觀,且認為應訓練規劃者能注重環境的三生(生活、生產、生態)與四化(人性化、資訊化、國際化、永續化)。
在規劃教育相關議題研討方面,則有都市計畫教育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民86)及土地規劃教育教學研討會(中興大學,民86)等會議,提供機會給規劃教育單位來討論規劃教育課題,然其內容多為國外規劃教育發展趨勢、國內教育現況報告與相關課題之探討,並未針對規劃系所師生進行意見調查。
由上可知,國內對規劃教育議題方面之研究,尚屬起步階段,探討之主題主要可以分為下列幾類:都市計畫專業與都市計畫者的角色、都市計畫理論與規劃專業、都市計畫教育目標與課程、都市計畫技師制度建立與改善、規劃教育發展思潮等方面。這些研究有部份牽涉到規劃教育之課程設計與目標之定位發展等方面的議題,基本上,討論的著眼點是以計畫本質為主,並配合規劃專業課題之探討,但忽視了規劃教育乃規劃專業實踐與規劃者認知態度建立之重要機制。
二、國外都市計畫教育之相關研究
四十年前,美國規劃教育學者Harvey Perloff(1957)所著的“Education for Planning:City,State and Regional”為現代規劃教育提供了藍圖,文中指出規劃教育的核心課程包括(1)計畫的基礎知識(2)基本方法與工具(3)解決問題的實務經驗等三個層面,然而並未詳細指出何謂計畫的基礎知識。此外,他提出的「具有一項專長的通才」(a generalist with a specialty)教育理念,深遠的影響了各國規劃教育模式之發展。
然而,四十年後,他的學生Friedmann(1996)提出相反的觀點,認為新的規劃教育模式應倒轉過來,強調「通才中的專才」教育模式才能使學生精通一項具有堅固知識基礎的規劃專長,以符合時代潮流所需。主要係基於下列諸多因素:(1)規劃觀念與規劃者的角色已改變(2)學術領域與規劃市場中,競爭者愈來愈多(3)規劃者在政府部門的角色地位下降,越來越多的規劃者在私部門工作(4)資本主義全球化日趨明顯(5)都市之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變遷快速。
堅固的知識基礎包括:(1)都市居住環境及其動態發展的相關知識(2)與都市專業所共同相關的技術與方法。課程內容應包括:(1)歷史、理論與當代規劃實務(2)量化方法(3)空間分析與地理資訊系統(3)溝通、團隊工作、說服力(4)協商與談判(5)計畫與方案評估(6)專業倫理。此外,他認為在專業分工的動態市場中,如何使規劃師保有更多的競爭力,是設計核心課程時的首要目標。然而,新的規劃教育理念是否會對下個世紀的規劃教育產生重大影響,尚待觀察。
Wildavosky(1973)認為規劃教育近來受到很多的挑戰與批評,原因是規劃教育無所不包,課程內容非常的凌亂。少數大學為此曾進行檢討研究,重點在如何凝聚共同的核心課程:(1)社會、經濟、空間及政治之間的互動(2)規劃理論(3)規劃的方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第一項之外,並沒有固定的內涵,爭辯仍在繼續進行。
Niebanck(1988)則認為規劃教育之課程改善,有下列幾個方面:(1)教學的改善-老師要啟發學生(2)課程的整合-思考(3)大學教育的多元化-與社會緊密結合(4)博士教育的改良-應廣泛吸收各領域(5)各國學生的服務-人人平等(6)作業程序的基本研究-本行的認知(7)真實確切的行動-能知還要能力行。
Happer & Stein(1992)認為規劃的課程應包括應用心理學、道德理論及政治理論,而規劃教育應具有整合性與跨學科性,且認為規劃實務應建立在堅固的理論的議題上。
規劃是否為一個學科的辯論,也受到廣泛的討論,許多學者(Cullingworth,1970;Rich & Warren,1980;Brook,1993;Lucy,1994)認為規劃學術為跨學門的學科,不容易與其它學科劃定非常清楚的界限。
Patton & Reed(1988)則認為,經過長久的奮鬥及發展,已有幾個專門研究重點為規劃學界所認同,包括(1)土地利用規劃(2)政策規劃及管理(3)交通規劃(4)住宅及社區規劃(5)人類服務規劃(human services planning)(6)歷史古蹟維護規劃(7)經濟及資源開發規劃(8)環境政策規劃(9)國際發展規劃(10)都市設計及實質規劃(11)電腦規劃。
Friedmann & Kuester(1994)則在歸納整理相關文獻後,認為對規劃教育具有高代表性建議的方向有三方面:(1)規劃教育應更重實務與社會價值(2)規劃教育應培養具有行動取向、以社區為中心的領導者(3)規劃教育應教授理論與知識。此外,近來有關如何讓大學在社會上扮演著教學、研究與服務的角色與功能,並發揮規劃教育的影響力等議題之討論也日益受到重視。
在教育發展方面,Thomas(1996)指出規劃教育範型主要有:(1)單一文化(2)多元論(3)異中求同等三種類型。其中,「異中求同」的都市計畫教育典範為當代都市計畫教育的主要走向,且都市計畫教育的發展有繼續朝向科際整合與社會行動取向的趨勢。
在影響規劃教育因素方面,Perloff & Klett(1974)認為規劃教育同時受到社會大環境的變遷、政府所施行的計畫及規劃在實際上的應用情形等因素之影響。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規劃教育之發展議題與趨勢為:
1.規劃教育研究的議題包羅萬象,主要可分為規劃專業範疇與核心知識之界定、規劃教育理念與規劃者角色定位之探討、課程設計與規劃教育之功能等方面。
2.Perloff的規劃教育理念,長久以來影響國內外規劃教育之發展,但近來受到美國規劃教育學界廣泛的討論,國內也開始注意檢討規劃教育走向及課程設計等議題。
3.規劃教育目標與型式的多元發展及課程內容的多樣化,模糊了規劃教育定位與課程的發展走向。
4.規劃專業具有多樣性,課程內容也呈現跨學科領域的特性,但在界定規劃核心課程方面,尚受到廣泛討論。
5.規劃專業有朝向社會行動的趨勢,規劃教育也日益重視社區服務,並認為規劃實務應建構在堅固的理論知識基礎上。
6.規劃專業的競爭對象日益增多,愈來愈多的規劃者在私部門工作。
課程設計、計畫教育、計畫者與都市問題
都市計畫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為培育都市計畫者,而都市計畫者的主要職責為協助解決都市問題。影響都市計畫教育的因素,除了教師的「教學」與「教材」之外,「課程設計」亦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換言之,課程是教育的實質活動,也是實踐教育目標的關鍵因素,而都市計畫教育為培養都市計畫專業人才的搖籃。因此,教育過程中必須重視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都市計畫教育、都市計畫者與都市問題間的關係為:課程設計→(1)→都市計畫教育→(2)→都市計畫者→(3)→都市問題。
(1)牽涉到「課程組織」與「課程設計」取向方面的問題
都市計畫是一門行動導向的科學,涉及的相關知識相當龐雜。在四年的大學教育或者二年的研究所教育課程中,不可能教完所有都市計畫相關的知識與規劃技術,而必須有所選擇。在此情況下,都市計畫的教學與課程,就現階段而言,是否可界定出台灣未來發展所需的都市計畫教育核心規劃課程?此外,如何透過課程組織與課程設計取向來加強學生的專業倫理與社會關懷的敏感度,亦令人關心。
(2)牽涉到「專業」與「通才」方面的問題
都市計畫專業多元而複雜,不僅須具備規劃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同時也須具有對當代都市生活環境變遷的歷史認知與時代的責任。然而落實到現實中,都市計畫專業則常被界定為只是一個技師的技術性工作。因此,如何在「追隨者與領導者間」、「技術者與決策者間」扮演良好的角色,以及如何透過規劃教育促使規劃師在團隊工作中具有前瞻性的規劃眼光,並具有扮演科際整合的能力,是規劃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的。
(3)牽涉到「理論」與「實務」方面的問題
從生產的角度來看,都市計畫教育的最直接產品就是規劃師。學校教育中,理論與實務的課程比重,應如何安排才能兼顧使學生在畢業後的實務工作中充分發揮所學,而不會產生承接不上的失落感與挫折感,值得重視。
課程設計、都市計畫教育、都市計畫者與都市問題間的關係為:課程設計→(1)→都市計畫教育→(2)→都市計畫者→(3)→都市問題。
(1)牽涉到「課程組織」與「課程設計」取向方面的問題
都市計畫是一門行動導向的科學,涉及的相關知識相當龐雜。在四年的大學教育或者二年的研究所教育課程中,不可能教完所有都市計畫相關的知識與規劃技術,而必須有所選擇。在此情況下,都市計畫的教學與課程,就現階段而言,是否可界定出台灣未來發展所需的都市計畫教育核心規劃課程?此外,如何透過課程組織與課程設計取向來加強學生的專業倫理與社會關懷的敏感度,亦令人關心。
(2)牽涉到「專業」與「通才」方面的問題
都市計畫專業多元而複雜,不僅須具備規劃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同時也須具有對當代都市生活環境變遷的歷史認知與時代的責任。然而落實到現實中,都市計畫專業則常被界定為只是一個技師的技術性工作。因此,如何在「追隨者與領導者間」、「技術者與決策者間」扮演良好的角色,以及如何透過規劃教育促使規劃師在團隊工作中具有前瞻性的規劃眼光,並具有扮演科際整合的能力,是規劃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的。
(3)牽涉到「理論」與「實務」方面的問題
從生產的角度來看,都市計畫教育的最直接產品就是規劃師。學校教育中,理論與實務的課程比重,應如何安排才能兼顧使學生在畢業後的實務工作中充分發揮所學,而不會產生承接不上的失落感與挫折感,值得重視。
都市計畫的意義及特性
從都市計畫發展的歷史與計畫理論之演變過程中可以發現,都市問題的根源錯綜複雜,都市計畫者被賦予解決都市問題的任務也一直受到質疑。當代規劃教育學者也加強思考都市計畫教育在學術界的定位及其未來的走向,茲就計畫本質及其與計畫理論、計畫教育及都市計畫專業的特性說明如下:
一、計畫的意義、本質
從計畫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可明顯的發現都市計畫理論受到都市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問題之影響(高孟定,民83),故理論的形成有其時代背景意義,而都市計畫教育的課程安排也受此影響而呈現多樣性。
(一)計畫的特性
就規劃與計畫的字義而言,規劃(planning)為計畫的過程,強調達到計畫目標所採取的行動;而計畫(plan)為規劃的結果,強調計畫的內容。陳坤宏(民83)認為規劃的意義是「在人類知識的基礎上,衡量資源與目標的可行性與理想性,採取行動進行決策與管理,進而解決問題的一連串過程」,其基本特性為:(1)知識取向(2)未來取向(3)問題取向(4)目標取向(5)資源取向(6)行動取向(7)決策與管理取向。而規劃的目的在追求效率、改進或取代市場的機能、擴大選擇的範圍、平衡私利與公益的衝突、有助於人類的成長(陳坤宏&王鴻楷,民83)。
Friedmann & Kuester(1994)認為規劃的主要四個支柱(pillars)為:
1.計畫(意旨都市與區域計畫,或使用相同的專門用語)關心公共決策與政治決策。焦點為:高層級的決策制定、關心未來的發展、考量評估方案。
2.當計畫是理性時,它是相當有效率的。就規劃的合法性而言,它綜合社會、經濟、社會及環境等綜合性的實質計畫,而呈現多元的性質。因此,規劃的功能具有協調性、整合性及階層性。
3.計畫也被視為是科學與藝術的學科,以經驗為基礎,但重點通常被放在這些項目的首要處。規劃師的權威來自許多對理論與方法的支配、社會科學的原則及對自然科學的評估判斷。因此,規劃知識與專業以實證科學為基礎,具有量化模式分析的傾向。
4.計畫具有價值敏感性(value-sensitive)。規劃在公共利益領域的支配性,已逐漸有被強調社會正義與環境永續性、辯護者角色等價值敏感性模式所取代的情形。因此,規劃師更接近倡導者的角色;他們被交付明確的政治項目。此外,規劃師仍呈現出專業中立的公共意向。
由上可知,規劃是行動導向的,注重達成計畫目標的實施程序;規劃的過程是動態的,強調不同領域間的整合與應用;而規劃的目的在使資源達到合理的分配與有效率的使用,計畫則是規劃的結果,是一連串的行動方案,具有多樣性。
(二)計畫理論
都市規劃理論可作為規劃者對規劃行為或規劃元素瞭解的基礎,協助規劃者對計畫過程中有關機構、制度及改進的認知,並提供思考與相互溝通的管道,欲瞭解都市計畫的本質有必要先就都市規劃理論的類型及其特性加以分析(高孟定,民83)。因為都市計畫教育的發展往往跟著政府的緊迫需要而來排定新的課程(徐世榮,民85),故在瞭解都市計畫教育與課程發展之前,有必要瞭解都市計畫的理論特性。
1.理性全盤式計畫
認為合理的決策包括認清課題、訂定目標與標的、研擬解決之替選方案、評估選擇較佳的替選方案、行動等幾個步驟,重點在應用各種分析資料或評估方法以達到所預期的結果。依此,都市計畫者被視為技術專業者。
2.限制理性計畫
包括支離漸進式計畫、策略選擇分析、混合偵察式計畫三種計畫形式,仍是以過程和選擇之目標手段的技術性意涵為內容,只是在實證的決策中,減少一些中立和技術的決定而已,其過程仍為過程理性之概念。
3.政策分析論
認為計畫是價值中立、目標導向之理性與科技的活動,計畫的決策完全立基於理性邏輯、實證資料和功利效率上。
4.政治經濟論
視計畫為非中立的活動,它會被操縱以保證社會系統的正常運作,計畫者被視為是非技術專家的角色。
5.民主計畫論
視計畫為主要的政治活動,計畫者可以在公共決策的場合中,代表某些利益團體並支持其需求的實現,此即為辯護式計畫的模式,可以補足民主社會上代表性不足及菁英式決策系統的缺失,擴大成員選擇機會並創造更有效的參與。
6.社會組織與發展論
此理論在說明如何經由社會運動與計畫來影響社會和實質環境的轉變。
7.溝通式計畫
視規劃者為政治協調者。公共事務問題必然牽涉到許多不同利益團體的衝突,規劃者以其專業素養提出一套作法,以化解衝突者之間的對立。所謂「合者兩利,分者兩害」,規劃者就是在尋找對大家均有利的解答。
8.企業式計畫
這並非是一般規劃者所扮演的角色,但晚近有些規劃過程需要規劃者扮演此一角色。譬如都市更新方案往往需要規劃者協助分析市場狀況、籌募開發基金、研擬協調合約,甚至尋找開發者等等。這些工作有點類似企業者的工作,故有時規劃者也扮演起企業者的角色。
(三)計畫的本質
高孟定(民83)認為都市計畫的本質可從兩方面加以了解,在高層次哲理上是屬於實踐型的理論類型,規劃範型為問題導向的變遷演化觀;在低層次實務上則應建構在責任性、公平性和自治性等框架上發展其執行的體制。
Niebanck(1988)則認為計畫領域有五個主要的特徵:
1.自覺性(Consciousness)
計畫擁有很大的力量,所以規劃者有責任對所做的事情負責,而透過(1)價值觀的形成與變化(2)價值觀的內容(3)價值觀的展現可使規劃者具有責任心。然而,一個規劃者是要對他的雇主負責,還是對同業、社會大眾或對自己負責,值得深思。論者認為自覺需要:(1)自我提升(2)簡捷答案(3)完整(4)個人責任心及創造力。
2.包容性(Comprehensiveness)
計畫必須考慮實質、非實質的因素或是社會反應等許多層面,所以計畫要有大的包容性。而師生之間必須透過許多的討論,才能將更多的因素包含到計畫之中。論者認為規劃者是一個在中央計畫及地方計畫之間的仲裁者。職是之故,計畫具有自治性及文化的多元性。
3.合作性(Collaboration)
在計畫的課程之中,常可以看到課程的合作性,而這是計畫學科與其它學科最大的不同點。例如這一門課程可能和其它幾個課程相關,而學生們需要聯想,尋找解決方案;或是老師必須和學生們共同討論,尋求解答。在學習的過程中,全部的人都必須投入全部的精力,回想所學過的課程,加以應用,這也是自我成長的一個大好機會,而老師們也應用各種方法,來發揮教育的最大潛能。
4.尊重(Civility)
計畫有時會變成粗暴而不理性的行為,論者發現有些老師和學生會為了某些理由而濫用公權力,忽略了實行時可能受到的限制。這使得他們變成孤芳自賞,就像關在他們自己的象牙塔裡一樣。有少數的專業規劃者在面對一群反對者時會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只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忽略了如果沒有人支持的話,計畫根本不可能實現。因此有三方面要考慮:(1)企圖心-將所思考的轉換成計畫,但要排除不可行的部分(2)管理-決定計畫本身的功能為何,如何實行方案(3)政策-使計畫合法化,並得到可使用的資源。是以,計畫需要自制、小心選擇及明智的決策。
5.變遷性(Commitment to change)
有兩方面必須重視:(1)改變具有價值性,改變提供規劃者活力去做必須做的工作,若故步自封將只會凍結靈感與包容力(2)必須有能力去忍受改變。
二、都市計畫教育的本質
(一)教育的目的與功能
林玉體(民83)認為教育的本質在幫助學生獲取更好的成長環境,以促進潛能更有利的開展、更好的行為改變、更多的自我實現機會。
王鴻楷(民74)則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1)把人變得完整,亦即使人有更高的智慧,更能獨立思考與獨立行動(2)相對的,也應使人更加的合群,對社會能做積極的貢獻(3)使人能有更好的條件在社會裏扮演所應扮演的角色。因此,他認為教育應教人三樣東西:(1)怎樣欣賞(2)怎樣思考(3)怎麼做。
(二)計畫教育的本質
Healey(1991)認為規劃專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將一般政策過程與環境變遷管理的特定課題予以整合。而Drlick(1993)則認為正式的規劃教育能促使新進規劃師達到下列功能:(1)瞭解其在規劃過程中的角色(2)隨實務經驗的增加,扮演更具挑戰性的角色(3)提昇與民眾及決策者的溝通能力(4)發展規劃專業,提供服務(5)提昇工作上的創造力(6)提昇計畫品質及其公信力。
由上可知,教育可激發個人潛能,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拓展自我實現的機會,增進欣賞事物的情操。而就計畫教育的特性與課程內容來看,計畫教育的本質應是:(1)實踐取向(2)政治取向(3)行動取向(4)應用取向(5)多元取向。此外,透過規劃教育的訓練,它應能使學生(1)建立規劃專業倫理態度(2)增進規劃專業知識(3)培養規劃實務技能(4)啟發關心環境議題的熱忱。
一、計畫的意義、本質
從計畫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可明顯的發現都市計畫理論受到都市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問題之影響(高孟定,民83),故理論的形成有其時代背景意義,而都市計畫教育的課程安排也受此影響而呈現多樣性。
(一)計畫的特性
就規劃與計畫的字義而言,規劃(planning)為計畫的過程,強調達到計畫目標所採取的行動;而計畫(plan)為規劃的結果,強調計畫的內容。陳坤宏(民83)認為規劃的意義是「在人類知識的基礎上,衡量資源與目標的可行性與理想性,採取行動進行決策與管理,進而解決問題的一連串過程」,其基本特性為:(1)知識取向(2)未來取向(3)問題取向(4)目標取向(5)資源取向(6)行動取向(7)決策與管理取向。而規劃的目的在追求效率、改進或取代市場的機能、擴大選擇的範圍、平衡私利與公益的衝突、有助於人類的成長(陳坤宏&王鴻楷,民83)。
Friedmann & Kuester(1994)認為規劃的主要四個支柱(pillars)為:
1.計畫(意旨都市與區域計畫,或使用相同的專門用語)關心公共決策與政治決策。焦點為:高層級的決策制定、關心未來的發展、考量評估方案。
2.當計畫是理性時,它是相當有效率的。就規劃的合法性而言,它綜合社會、經濟、社會及環境等綜合性的實質計畫,而呈現多元的性質。因此,規劃的功能具有協調性、整合性及階層性。
3.計畫也被視為是科學與藝術的學科,以經驗為基礎,但重點通常被放在這些項目的首要處。規劃師的權威來自許多對理論與方法的支配、社會科學的原則及對自然科學的評估判斷。因此,規劃知識與專業以實證科學為基礎,具有量化模式分析的傾向。
4.計畫具有價值敏感性(value-sensitive)。規劃在公共利益領域的支配性,已逐漸有被強調社會正義與環境永續性、辯護者角色等價值敏感性模式所取代的情形。因此,規劃師更接近倡導者的角色;他們被交付明確的政治項目。此外,規劃師仍呈現出專業中立的公共意向。
由上可知,規劃是行動導向的,注重達成計畫目標的實施程序;規劃的過程是動態的,強調不同領域間的整合與應用;而規劃的目的在使資源達到合理的分配與有效率的使用,計畫則是規劃的結果,是一連串的行動方案,具有多樣性。
(二)計畫理論
都市規劃理論可作為規劃者對規劃行為或規劃元素瞭解的基礎,協助規劃者對計畫過程中有關機構、制度及改進的認知,並提供思考與相互溝通的管道,欲瞭解都市計畫的本質有必要先就都市規劃理論的類型及其特性加以分析(高孟定,民83)。因為都市計畫教育的發展往往跟著政府的緊迫需要而來排定新的課程(徐世榮,民85),故在瞭解都市計畫教育與課程發展之前,有必要瞭解都市計畫的理論特性。
1.理性全盤式計畫
認為合理的決策包括認清課題、訂定目標與標的、研擬解決之替選方案、評估選擇較佳的替選方案、行動等幾個步驟,重點在應用各種分析資料或評估方法以達到所預期的結果。依此,都市計畫者被視為技術專業者。
2.限制理性計畫
包括支離漸進式計畫、策略選擇分析、混合偵察式計畫三種計畫形式,仍是以過程和選擇之目標手段的技術性意涵為內容,只是在實證的決策中,減少一些中立和技術的決定而已,其過程仍為過程理性之概念。
3.政策分析論
認為計畫是價值中立、目標導向之理性與科技的活動,計畫的決策完全立基於理性邏輯、實證資料和功利效率上。
4.政治經濟論
視計畫為非中立的活動,它會被操縱以保證社會系統的正常運作,計畫者被視為是非技術專家的角色。
5.民主計畫論
視計畫為主要的政治活動,計畫者可以在公共決策的場合中,代表某些利益團體並支持其需求的實現,此即為辯護式計畫的模式,可以補足民主社會上代表性不足及菁英式決策系統的缺失,擴大成員選擇機會並創造更有效的參與。
6.社會組織與發展論
此理論在說明如何經由社會運動與計畫來影響社會和實質環境的轉變。
7.溝通式計畫
視規劃者為政治協調者。公共事務問題必然牽涉到許多不同利益團體的衝突,規劃者以其專業素養提出一套作法,以化解衝突者之間的對立。所謂「合者兩利,分者兩害」,規劃者就是在尋找對大家均有利的解答。
8.企業式計畫
這並非是一般規劃者所扮演的角色,但晚近有些規劃過程需要規劃者扮演此一角色。譬如都市更新方案往往需要規劃者協助分析市場狀況、籌募開發基金、研擬協調合約,甚至尋找開發者等等。這些工作有點類似企業者的工作,故有時規劃者也扮演起企業者的角色。
(三)計畫的本質
高孟定(民83)認為都市計畫的本質可從兩方面加以了解,在高層次哲理上是屬於實踐型的理論類型,規劃範型為問題導向的變遷演化觀;在低層次實務上則應建構在責任性、公平性和自治性等框架上發展其執行的體制。
Niebanck(1988)則認為計畫領域有五個主要的特徵:
1.自覺性(Consciousness)
計畫擁有很大的力量,所以規劃者有責任對所做的事情負責,而透過(1)價值觀的形成與變化(2)價值觀的內容(3)價值觀的展現可使規劃者具有責任心。然而,一個規劃者是要對他的雇主負責,還是對同業、社會大眾或對自己負責,值得深思。論者認為自覺需要:(1)自我提升(2)簡捷答案(3)完整(4)個人責任心及創造力。
2.包容性(Comprehensiveness)
計畫必須考慮實質、非實質的因素或是社會反應等許多層面,所以計畫要有大的包容性。而師生之間必須透過許多的討論,才能將更多的因素包含到計畫之中。論者認為規劃者是一個在中央計畫及地方計畫之間的仲裁者。職是之故,計畫具有自治性及文化的多元性。
3.合作性(Collaboration)
在計畫的課程之中,常可以看到課程的合作性,而這是計畫學科與其它學科最大的不同點。例如這一門課程可能和其它幾個課程相關,而學生們需要聯想,尋找解決方案;或是老師必須和學生們共同討論,尋求解答。在學習的過程中,全部的人都必須投入全部的精力,回想所學過的課程,加以應用,這也是自我成長的一個大好機會,而老師們也應用各種方法,來發揮教育的最大潛能。
4.尊重(Civility)
計畫有時會變成粗暴而不理性的行為,論者發現有些老師和學生會為了某些理由而濫用公權力,忽略了實行時可能受到的限制。這使得他們變成孤芳自賞,就像關在他們自己的象牙塔裡一樣。有少數的專業規劃者在面對一群反對者時會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只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忽略了如果沒有人支持的話,計畫根本不可能實現。因此有三方面要考慮:(1)企圖心-將所思考的轉換成計畫,但要排除不可行的部分(2)管理-決定計畫本身的功能為何,如何實行方案(3)政策-使計畫合法化,並得到可使用的資源。是以,計畫需要自制、小心選擇及明智的決策。
5.變遷性(Commitment to change)
有兩方面必須重視:(1)改變具有價值性,改變提供規劃者活力去做必須做的工作,若故步自封將只會凍結靈感與包容力(2)必須有能力去忍受改變。
二、都市計畫教育的本質
(一)教育的目的與功能
林玉體(民83)認為教育的本質在幫助學生獲取更好的成長環境,以促進潛能更有利的開展、更好的行為改變、更多的自我實現機會。
王鴻楷(民74)則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1)把人變得完整,亦即使人有更高的智慧,更能獨立思考與獨立行動(2)相對的,也應使人更加的合群,對社會能做積極的貢獻(3)使人能有更好的條件在社會裏扮演所應扮演的角色。因此,他認為教育應教人三樣東西:(1)怎樣欣賞(2)怎樣思考(3)怎麼做。
(二)計畫教育的本質
Healey(1991)認為規劃專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將一般政策過程與環境變遷管理的特定課題予以整合。而Drlick(1993)則認為正式的規劃教育能促使新進規劃師達到下列功能:(1)瞭解其在規劃過程中的角色(2)隨實務經驗的增加,扮演更具挑戰性的角色(3)提昇與民眾及決策者的溝通能力(4)發展規劃專業,提供服務(5)提昇工作上的創造力(6)提昇計畫品質及其公信力。
由上可知,教育可激發個人潛能,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拓展自我實現的機會,增進欣賞事物的情操。而就計畫教育的特性與課程內容來看,計畫教育的本質應是:(1)實踐取向(2)政治取向(3)行動取向(4)應用取向(5)多元取向。此外,透過規劃教育的訓練,它應能使學生(1)建立規劃專業倫理態度(2)增進規劃專業知識(3)培養規劃實務技能(4)啟發關心環境議題的熱忱。
都市計畫教育--歸納各系所教育目標、課程設計與未來發展
台灣都市計畫教育之發展,就各系所教育目標、課程設計與未來發展等方面而言,可歸納為下列幾點:
1.都市計畫教育存在於大學部及研究所碩、博士班,有些是獨立的系所,而有些則併入建築或地政等領域或下設一組,較特別的是東海大學設有都市計畫學程,修滿規定學分後獲頒結業證書,而其它學校則分別授與工學、法學或環境規劃設計學位。
2.教育目標強調培育具有豐富知識的規劃專業人才。大學部強調實質規劃能力的培養與基礎規劃知識的建立,而碩士班強調基礎研究能力的培養,博士班則強調獨立研究與教學能力的建立。
3.各系所訂定的教育目標,普遍著重「認知」類與「技能」類的目標,而忽視了「情意」類目標,且其目標導向大多以經濟發展及國家建設為主,而忽視了培養「探究真理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及培養「完整人格」的教育目標。
4.部份系所之課程組織,依學科內容而有(1)基礎課程(2)專業理論課程(3)規劃實務課程等不同形式之分類,此種課程分類形式,可作為學生修習課程之依據,並有助於界定專業核心課程。
5.相對於其它系所,台大碩、博士班之課程設計富有彈性,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與學習計畫選修課程,實習課程則強調實際行動與田野接觸,其它系所之實習課程則強調分組報告與案例演練。然各系所實習課程的共同特徵是透過「做中學」的方式來增進學習效果。
6.逢甲、文化、中華等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因入學方式招收都市計畫、建築、景觀等背景的學生,故其課程設計內容涵蓋領域較廣,但也因此使得核心課程不易界定。
7.成大都市計畫教育體制較健全,課程組織有結構性,且各年級有其教學重點;中興都研所開課內容則較廣泛,學生畢業學分數較其它研究所多。然兩校部份課程可再加以統整,以使課程內容兼顧銜接性與完整性。
8.都市計畫專業倫理態度之建立、道德責任與敬業精神之培養等層面仍有待加強。
9.未來發展方向:規劃相關系所有朝向設立環境規劃設計學院的趨勢;研究發展方面則加強研究學群的建立;教學方面著重經營管理、城鄉問題、實質規劃與電腦輔助規劃等課程,並繼續加強實務課程與校際交流工作;服務方面則強調都市計畫與社區營造的結合。
1.都市計畫教育存在於大學部及研究所碩、博士班,有些是獨立的系所,而有些則併入建築或地政等領域或下設一組,較特別的是東海大學設有都市計畫學程,修滿規定學分後獲頒結業證書,而其它學校則分別授與工學、法學或環境規劃設計學位。
2.教育目標強調培育具有豐富知識的規劃專業人才。大學部強調實質規劃能力的培養與基礎規劃知識的建立,而碩士班強調基礎研究能力的培養,博士班則強調獨立研究與教學能力的建立。
3.各系所訂定的教育目標,普遍著重「認知」類與「技能」類的目標,而忽視了「情意」類目標,且其目標導向大多以經濟發展及國家建設為主,而忽視了培養「探究真理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及培養「完整人格」的教育目標。
4.部份系所之課程組織,依學科內容而有(1)基礎課程(2)專業理論課程(3)規劃實務課程等不同形式之分類,此種課程分類形式,可作為學生修習課程之依據,並有助於界定專業核心課程。
5.相對於其它系所,台大碩、博士班之課程設計富有彈性,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與學習計畫選修課程,實習課程則強調實際行動與田野接觸,其它系所之實習課程則強調分組報告與案例演練。然各系所實習課程的共同特徵是透過「做中學」的方式來增進學習效果。
6.逢甲、文化、中華等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因入學方式招收都市計畫、建築、景觀等背景的學生,故其課程設計內容涵蓋領域較廣,但也因此使得核心課程不易界定。
7.成大都市計畫教育體制較健全,課程組織有結構性,且各年級有其教學重點;中興都研所開課內容則較廣泛,學生畢業學分數較其它研究所多。然兩校部份課程可再加以統整,以使課程內容兼顧銜接性與完整性。
8.都市計畫專業倫理態度之建立、道德責任與敬業精神之培養等層面仍有待加強。
9.未來發展方向:規劃相關系所有朝向設立環境規劃設計學院的趨勢;研究發展方面則加強研究學群的建立;教學方面著重經營管理、城鄉問題、實質規劃與電腦輔助規劃等課程,並繼續加強實務課程與校際交流工作;服務方面則強調都市計畫與社區營造的結合。
對都市計畫教育之建議
1.大學都市計畫教育定位之參考資訊主要應以當前社會環境事實及未來社會需要為主,而以學生學習興趣、國家政策的導向、各國課程發展趨勢及可運用的教育資源為輔。
2.課程決策過程影響課程設計的良窳,而課程設計的主體是學生,為使課程設計能滿足學生、教師與未來社會的需求,實有必要就現行課程委員會組織辦法做一檢討。
3.課程設計過程中,應讓學生、系(所)學長(姊)及實務界代表等,一同參與課程設計的工作。如此,不僅可反應意見以使課程設計力求完善,亦可監督課程決策過程以使決策民主化、合理化。
4.民眾參與、成長管理、永續發展、都市防災等方面,是今後都市計畫工作必須加強重視的課題,而這些議題的討論也應受到規劃教育學術單位的重視,且應適度的安排到課程中。
5.由於大環境的劇烈變化,近年來有關課程方面的改革與檢討受到學術界相當程度的重視,故在不斷變遷的社會潮流下,有關都市計畫教育定位與課程設計方面的檢討,除了應重視社會環境變遷對規劃教育之影響外,也應發揮規劃教育的社會功能,以協助社會解決都市問題。
6.大三的實習課程,應強調的是「規劃程序」的實際操作與演練,包括:(1)實習(Ⅰ):以台灣都市計畫作業程序為主題(2)實習(Ⅱ):以都市設計等實質環境規劃與設計為主題。大四的實習課程,應強調的主題是「社會行動」的實際操作與演練,包括:(1)實習(Ⅲ):社區總體營造。(2)實習(Ⅳ):社區議題。
7.規劃教育的核心課程,建議如下:
(1)規劃理論課程:為從事都市計畫實務工作之基礎,指都市研究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都市的社會、經濟、空間及政治之間的互動研究。並包括與都市專業所共同相關的技術與方法、都市居住環境及其動態發展的相關知識。
(2)規劃方法課程:係指從事規劃工作所需之方法與工具,包括空間分析與地理資訊系統、量化方法、計畫與方案評估、規劃的方法。
(3)實習課程:提供解決問題、培養科際整合能力的實務經驗,並以「做中學」的方式印證所學,藉由團隊工作的處事經驗,培養協商與談判、溝通、簡報、經營管理等能力,並透過討論等方式,使學生具有專業倫理觀念與(二)都市計畫教育制度
8.在兼顧現實與未來環境需求之情況下,可以考慮在大學以外的教育體制中,籌設有關都市計畫方面的科系,以加強推廣都市計畫教育,發揮應有的功能。
9.為使都市計畫在職人士,有機會透過學校教育接觸新知、傳承經驗,也可考量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結合完善的配套措施,為在職人士提供「回流教育」的機會,授予文憑證書,以增進規劃者的專業知識,進而提昇規劃品質。
10.各級學校都市計畫相關科系及研究所,可以嘗試聯合成立「規劃學校協會」,透過校際交流等方式,提供師生觀摩學習與經驗傳承的機會,並擔負評鑑教育課程與教學品質的角色,以藉由定期檢討國內規劃教育課題的機制,達到改善規劃教育品質的目的。
11.嘗試創立「規劃與教育研究」期刊,作為師生「發表學習成果」、「交換學習與教學經驗」的園地。並可藉此廣納各界意見,透過批判的角度與反省、思考的互動模式,為國內規劃教育改革方向,提出理想的發展遠景。
2.課程決策過程影響課程設計的良窳,而課程設計的主體是學生,為使課程設計能滿足學生、教師與未來社會的需求,實有必要就現行課程委員會組織辦法做一檢討。
3.課程設計過程中,應讓學生、系(所)學長(姊)及實務界代表等,一同參與課程設計的工作。如此,不僅可反應意見以使課程設計力求完善,亦可監督課程決策過程以使決策民主化、合理化。
4.民眾參與、成長管理、永續發展、都市防災等方面,是今後都市計畫工作必須加強重視的課題,而這些議題的討論也應受到規劃教育學術單位的重視,且應適度的安排到課程中。
5.由於大環境的劇烈變化,近年來有關課程方面的改革與檢討受到學術界相當程度的重視,故在不斷變遷的社會潮流下,有關都市計畫教育定位與課程設計方面的檢討,除了應重視社會環境變遷對規劃教育之影響外,也應發揮規劃教育的社會功能,以協助社會解決都市問題。
6.大三的實習課程,應強調的是「規劃程序」的實際操作與演練,包括:(1)實習(Ⅰ):以台灣都市計畫作業程序為主題(2)實習(Ⅱ):以都市設計等實質環境規劃與設計為主題。大四的實習課程,應強調的主題是「社會行動」的實際操作與演練,包括:(1)實習(Ⅲ):社區總體營造。(2)實習(Ⅳ):社區議題。
7.規劃教育的核心課程,建議如下:
(1)規劃理論課程:為從事都市計畫實務工作之基礎,指都市研究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都市的社會、經濟、空間及政治之間的互動研究。並包括與都市專業所共同相關的技術與方法、都市居住環境及其動態發展的相關知識。
(2)規劃方法課程:係指從事規劃工作所需之方法與工具,包括空間分析與地理資訊系統、量化方法、計畫與方案評估、規劃的方法。
(3)實習課程:提供解決問題、培養科際整合能力的實務經驗,並以「做中學」的方式印證所學,藉由團隊工作的處事經驗,培養協商與談判、溝通、簡報、經營管理等能力,並透過討論等方式,使學生具有專業倫理觀念與(二)都市計畫教育制度
8.在兼顧現實與未來環境需求之情況下,可以考慮在大學以外的教育體制中,籌設有關都市計畫方面的科系,以加強推廣都市計畫教育,發揮應有的功能。
9.為使都市計畫在職人士,有機會透過學校教育接觸新知、傳承經驗,也可考量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結合完善的配套措施,為在職人士提供「回流教育」的機會,授予文憑證書,以增進規劃者的專業知識,進而提昇規劃品質。
10.各級學校都市計畫相關科系及研究所,可以嘗試聯合成立「規劃學校協會」,透過校際交流等方式,提供師生觀摩學習與經驗傳承的機會,並擔負評鑑教育課程與教學品質的角色,以藉由定期檢討國內規劃教育課題的機制,達到改善規劃教育品質的目的。
11.嘗試創立「規劃與教育研究」期刊,作為師生「發表學習成果」、「交換學習與教學經驗」的園地。並可藉此廣納各界意見,透過批判的角度與反省、思考的互動模式,為國內規劃教育改革方向,提出理想的發展遠景。